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3日訊 由中國經濟網聯合中國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說》第二期節目于今晚20:00準時開講。本期節目的話題是“‘偽冒銀行’騙局套路深,新型電信詐騙需警惕”。平安銀行深圳分行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消保管理崗張志以案說法,從分析案例《虛假放貸的局中局》入手,對近兩年電信詐騙的作案手法進行拆解,她提醒防范電信詐騙要“不聽、不信、不轉賬”。
圖注:平安銀行深圳分行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消保管理崗張志
據張志介紹,第一步,詐騙分子會在我們常用的一些網頁中植入有關低息、放款快的貸款廣告,一旦消費者點擊、填寫聯系方式,詐騙分子就會通過改號軟件,使電話號碼顯示為銀行客服,致電消費者進行貸款營銷;蛘,詐騙分子直接通過改號軟件隨機致電消費者進行貸款營銷。
第二步,在消費者表示有貸款需求后,詐騙分子就會添加消費者的QQ或微信進行后續聯系,而詐騙分子的QQ或微信的頭像、朋友圈內訊息等會顯示偽造的銀行logo、員工工牌、銀行貸款業務的相關介紹,同時還會將偽造的資料發送給消費者。詐騙分子甚至還會建立群聊,讓消費者將賬戶、身份證、虛假的貸款合同提供給所謂的“客戶經理”和貸款審批“客服”。
第三步,偽冒的“客服”會發送偽造的放款通知書,然后以收款賬戶交易流水記錄不足為理由,要求消費者向其提供的陌生個人賬戶轉賬,以增加流水記錄,證實還款能力,同時還會承諾后續款項會原路返回。一旦消費者轉賬,詐騙分子會以各種理由拖延回款時間,并且還會要求消費者向其他賬戶轉賬,以增加流水記錄、加快審批速度,從而持續騙取資金。
第四步,詐騙分子以驗證賬戶是否正常、是否具備還款能力等為由,要求消費者支付保證金、手續費,或者要求消費者提供賬戶余額的截圖,同時向消費者發送并要求提供驗證碼。一旦詐騙分子獲取了這個驗證碼,就會通過不法途徑轉出賬戶資金。還有一種方法,是要求消費者掃描他們提供的二維碼,直接轉賬到一個陌生的個人賬戶。
“以上這些詐騙手法以及提供的貸款機構資料可以以假亂真,消費者難以辨別,如果防騙意識不強,并且根據對方的要求去轉賬之后,直到沒有放款或者對方失聯,轉出資金無法回收,才致電銀行核實,再去報警、報案已經晚了!睂Υ,張志提醒廣大消費者要“不聽、不信、不轉賬”避免上當受騙。
“不聽”,是指切勿輕易聽信網頁或者收到的短信鏈接、電話當中的貸款渠道?梢酝ㄟ^如撥打官方客服電話、銀行網點對外公示的電話來核實員工、銀行的營業執照、公章、合同這些信息是否真實,在確認對方身份之前,切勿泄漏個人信息。
“不信”,是指切勿相信所謂的“刷流水、貸款保證金、低息、無抵押、秒放款”。據張志介紹,正規貸款需要提供一系列的輔助資料,經過金融機構對資質的嚴格審查才能獲得放款。
“不轉賬”則是指,凡是在放款前要求轉賬的都是騙術。正規的貸款平臺和金融機構,肯定不會在放款前要求交納任何費用。
關于《金融消保大咖說》
新興金融消費場景不斷出現,讓我們的生活更為便利,但也讓不法詐騙分子有更多可乘之機,給我們的金融財產安全造成隱患。為積極配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工作,普及金融基礎知識、提升金融消費者素養,號召廣大網友爭做金融好網民,中國經濟網聯合中國平安今年繼續推出12期金融消費者素養提升系列公益課堂。節目旨在傳遞科學的投資理財理念,防止人民群眾受騙上當,引導金融消費者正確使用金融服務,倡導理性消費投資。
(責任編輯:魏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