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行業規模增長最快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銀行及銀行理財與信托的合作領域。”東部地區某信托公司人士說。
近日,多家信托公司收到監管通知,要求排查配合理財公司使用平滑機制調節產品收益,配合理財公司在不同理財產品間交易風險資產,配合現金管理類理財投資低評級債券,配合理財產品不當使用估值方法等問題。業內人士認為,銀行及銀行理財與信托合作過程中應注意拿捏合規與創新的平衡,實現穩健、可持續發展。
“兩頭在外”運作之道
“資金方看中了某個或者某些項目,雙方談妥以后,通過設立信托計劃進行運作,信托公司在其中扮演‘通道’角色。也就是我們發起設立一個信托計劃,投向目標項目,再由資金方認購信托計劃,這在業內俗稱‘兩頭在外’。”北方地區某信托公司人士賈佳告訴記者。
據信托公司人士介紹,“兩頭在外”主要有兩種業務模式。
一是銀行指定某家私募基金做信托產品投顧,由銀行代銷該信托產品,信托公司根據投顧指令進行交易,這類產品主要采用主觀多頭策略。
二是信托公司與銀行理財公司合作。2022年底理財產品出現“破凈潮”之后,業內做得比較多的就是與銀行理財公司合作,銀行理財公司將債券交易集中到信托公司來做,這主要出于兩種需求。
第一種需求是解決銀行理財公司人手不足問題。銀行理財公司業務規模龐大,與現有團隊規模之間不匹配,而信托公司擁有專業的團隊、系統,能夠承擔銀行理財公司部分事務性工作,如精細化的頭寸管理、高效的交易詢價等。
第二種需求是隨著銀行理財公司“低波穩健”偏好提升,信托公司可以提供凈值平滑、避開政策限制提高產品收益等服務。所謂凈值平滑服務是由多只理財產品申購同一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信托計劃于贖回開放日或每個工作日通過循環“補差”和“計提”特別信托利益,實現不同理財產品間的收益平滑和凈值持續增加。“因為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要求更加嚴格,理財產品都是單獨建賬,這限制了銀行理財公司直接利用內部‘蓄水池’機制實現跨產品收益調節,需要通過券商資管、保險資管、信托計劃來實現收益平滑。從實質上看,這種做法類似剛兌,不能公允地對待投資者,同時隱藏了風險,因為它沒有真實地表現產品收益,沒有真實地信息披露。”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說。
滿足理財“低波穩健”偏好
業內人士認為,使用攤余成本法也可達到一定程度的凈值平滑效果,部分開放式理財產品通過投資信托計劃,間接對債券類資產違規使用攤余成本法,或采用混合估值技術使部分債券估值長期偏離第三方估值價格。“如果是短期產品,按理說不可以按照攤余成本法估值。如果這種理財產品通過信托計劃繞開監管要求,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就屬于違規操作。”某國有行理財公司人士說。
幫助理財產品實現“低波穩健”的途徑還有在不同理財產品間交易風險資產,即理財公司安排某些特定理財產品認購信托計劃,并由該信托計劃承接其他理財產品持有的風險債券。“比如某只理財產品的底層債券無法按期兌付,那么理財公司可以新發一只理財產品,并安排這只新發理財產品購買某信托計劃,由這個信托計劃把前述理財產品‘踩雷’的債券資產買過來,從而在理財產品之間進行風險轉移,實現原有‘踩雷’理財產品按時兌付。對于新發行的理財產品,則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積極追討債務在內的多種手段,逐步化解風險。這是一種用時間換空間的方式。”另一家北方地區信托公司人士張可表示。
此外,部分信托計劃還涉及違規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比如部分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通過信托計劃投資信用等級在AA+以下的債券。“現金管理類產品對流動性要求很高,其底層債券必須是高評級,以方便交易。但高評級債券收益率低,部分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通過信托計劃投資低評級債券,為的就是通過提高收益率從而吸引客戶。這樣做將面臨流動性風險。”張可表示。
顯著增加信托業務規模
“‘兩頭在外’業務費率為1至2個基點,盈利空間十分有限,原因在于信托公司主要扮演通道角色,投資決策權掌握在理財公司或銀行手中。好處是能顯著增加信托公司業務規模,雖然2023年信托行業管理資產規模超23萬億元,但很大程度上是銀行資產的外溢,如果把這部分‘水分’擠掉,行業管理的資產規模會縮小很多。”東部地區某信托公司人士李苑說。
有業內人士表示:“‘兩頭在外’業務對信托公司的系統建設能力、運營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大部分信托公司此類業務規模不大。業內做得比較好的有華潤信托、外貿信托,這兩家公司在證券服務信托領域處于優勢地位,其他信托公司在系統承載能力方面明顯遜色。”
該人士補充道,自陽光私募興起以來,華潤信托和外貿信托就長期深耕證券服務領域,與銀行合作最為緊密,所以銀行或銀行理財委外首先找他們,其次才找其他想轉型做標品業務的信托公司,這些信托公司基于自己的股東背景可以拿到一些業務量。
據了解,市場上仍在運行的陽光私募基金絕大多數都是信托制,信托公司是陽光私募基金的發行通道,通過信托公司作為發行方、銀行充當資金托管方、私募機構提供投資顧問服務、券商負責交易執行的“四方監管”模式,來保證私募基金的合法合規運行,同時這種模式也為銀行私人銀行部提供了大量權益類理財產品。
李苑認為,當前銀行理財委外業務模式處于監管排查階段,具體整改措施尚未明確。整改難度將主要取決于存量業務的處理方式:若采取新老劃斷,即現有產品隨到期自然退出,新產品不再提供凈值平滑服務,則影響相對可控。然而,對于此類業務規模較大的信托公司而言,整改或帶來一定挑戰。
銀行信托合作尋求新藍海
在當前業務模式框架下,無論是銀行指定私募基金擔任信托產品投資顧問,還是銀行理財委外合作,均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
針對銀行指定私募基金擔任信托產品投資顧問的業務模式,部分信托業界人士認為,合作中權責界定模糊與多層嵌套結構構成了主要挑戰。張可表示,與投顧的協同難題核心在于信托公司作為管理人與投顧間責任劃分的復雜性。當信托產品融入主動管理與投顧雙重元素,業績不佳時,雙方責任邊界模糊,易引發法律紛爭。同時,多層嵌套設計加劇了合規難度與底層資產管理的挑戰。
對于銀行理財委外合作模式,喻智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通過嵌套信托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部分違規風險。鑒于銀行理財市場的龐大規模,這種模式下累積的風險隱患不容忽視。
“沒有一家金融機構的牌照是萬能的,因此信托公司與銀行及銀行理財會自然催生合作需求。”某信托公司人士表示,銀行及銀行理財與信托合作過程中應注意拿捏合規與創新的微妙平衡,雙方需具備高度的敏感性與精準的判斷力,以靈活調整合作策略,確保在遵守不同監管規則的前提下,有效滿足多變的市場需求,實現穩健、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認為,家族信托或成為信托公司與銀行合作的新藍海。張可分析,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與高凈值人群不斷壯大,特別是老齡化趨勢下的財富傳承需求日益提升,家族信托業務前景廣闊。一方面,銀行私人銀行部擁有高凈值客戶資源優勢;另一方面,信托公司擁有獨有的牌照優勢,雙方合作潛力巨大。
李苑表示,目前家族信托市場處于快速擴張期,信托公司需超越單純作為SPV(特殊目的載體)的角色,深入參與資產配置,以提升服務價值與客戶黏性。在當前合作模式下,盡管信托公司收費較低,但規模效應與資產配置能力結合,將助力實現更大的業務效益與增長潛力。
(責任編輯: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