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高陵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內,西安涇渭康恒環境能源有限公司有一處名為“十三巢”的廠房。每天有數千噸生活垃圾經過嚴格分類和處理后,在這里被轉化為電能。“垃圾從進廠到焚燒發電,全程實現自動化控制,既高效又環保。過去,垃圾是城市發展的負擔;現在,它們變成了寶貴的綠色能源。”西安涇渭康恒環境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垃圾變廢為寶,實現華麗轉身,離不開金融力量的支持。“建行為我們提供了7.49億元的貸款支持,并在項目規劃、資金管理等方面給予了全方位的幫助。”上述負責人說。
這是銀行業踐行ESG理念、探索ESG實踐的縮影。今年以來,多家銀行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將踐行ESG理念作為推進自身穩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將ESG管理要求融入經營管理的各方面、各環節,書寫了綠色金融的生動故事。
以綠色金融為抓手
白洋淀景區位于河北安新縣東部,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一直以來我們靠水吃水,從淀里取食也向淀里排污,導致過去一段時間水質變差。而隨著近幾年的治理,白洋淀水清了,引來了很多沒見過的鳥。”家住白洋淀區域的村民賈先生說。
近年來,工行河北雄安分行持續為白洋淀生態發展注入金融活水,截至目前,累計向白洋淀綜合生態修復項目投放貸款2.1億元,在白洋淀風景區投產工行首家5A級智慧景區項目。如今,白洋淀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水標準,多種野生鳥類陸續來這里“落戶”。
今年以來,銀行業深入踐行ESG理念,聚焦綠色低碳轉型,以綠色金融為主要抓手,持續優化信貸政策,引導資金流入綠色低碳轉型企業,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
從部分銀行三季報中披露的綠色金融政策落實情況來看,截至9月末,建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4.5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7.95%;農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超4.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957億元;中國銀行綠色信貸較上年末增加7586億元,增長24.42%;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7320.9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77%。多家銀行重點支持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節能環保、生態環境治理、碳減排技術等領域。
此外,多家銀行深化綠色金融創新實踐,不斷豐富ESG領域專項貸款產品,引導金融資源更加精準地投向綠色產業,進一步促進經濟綠色轉型,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今年6月,中國銀行為內蒙古圣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發放全國首筆自然受益型商業ESG掛鉤貸款,這筆貸款用于支持企業在沙漠治理、生態修復、綠色生產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投入,利率與企業ESG績效掛鉤,旨在激勵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加大投入。”中國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GEP生態價值貸”的落地是工商銀行近年來在ESG領域的有效實踐。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方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種植銷售絲苗米為主的民營企業,目前種植稻谷1600畝,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2024年,由于傳統抵押物不足,該企業面臨融資難題。當地工商銀行獲悉企業融資需求后,結合專業機構對水稻種植項目的生態物質產品、生態調節服務的價值評估結果,綜合測算貸款風險,成功向該企業發放“GEP生態價值貸”120萬元,實現了生態價值向金融價值的轉化,推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
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在銀行信貸聚焦降碳減排等重點領域的同時,多家銀行還將ESG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創新運用到客戶評級、授信等流程中。
例如,中國銀行加強風險管理,從風險識別、計量、評估、監測和報告、控制和緩釋等方面加強對客戶ESG風險的規范與管理。
建設銀行行長張毅介紹:“我行創新推進ESG風險管理,將ESG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自主構建氣候風險壓力測試體系,開展十個碳密集行業氣候轉型風險壓力測試;在業內率先上線適用全量對公客戶的ESG評級工具,已實現對上百萬家企業客戶的精細化評價,將ESG要素納入客戶信用評級,推動ESG風險管理融入投融資業務全流程。”
郵儲銀行積極探索企業客戶碳核算創新應用,將碳核算與客戶調查、審查審批、貸后管理、產品創新等相結合,引導客戶綠色低碳發展,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加快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拓展碳核算工作的廣度與深度,為促進低碳轉型夯實基礎。
例如,郵儲銀行福建省三明市分行創新制定碳核算積分卡,將碳核算工作與客戶調查、審查審批、貸后管理、產品創新等相結合,通過制定碳核算評分卡,鼓勵客戶開展碳核算,根據客戶碳核算結果的數據質量等級,對客戶進行相應的評分,同時通過開展二次碳核算積分測算,對實現降碳的客戶給予加分,在客戶準入、授信重檢等環節開通綠色通道,給予貸款定價適當減點支持。
此外,部分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也將ESG指標引入銀行業務全流程,在銀行對外授信和投資管理過程中,對客戶進行ESG盡職調查,充分識別ESG風險程度,確定合理的定價范圍、授信額度、投資權限等。
寧波銀行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有針對性地提升綠色金融業務的運營效率。寧波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行‘綠色金融業務管理系統’建立起多維度、自動化的ESG風險分類評價模型,自動識別貸款是否用于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生態環境等綠色領域,當確認為綠色貸款后,會在業務辦理流程上開通優先審批、優先放款的綠色通道,以此拓展綠色金融服務場景,實現綠色金融業務資金的精準投放。”
中金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銀行業實行ESG授信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對全量企業客戶進行“財務+ESG”的雙軌評價;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對綠色產業的識別和支持,對綠色信貸和投資組合白名單客戶實行差別化利率管理政策,全方位推動綠色金融業務發展。
做到言之有物行之有效
盡管銀行在ESG領域整體發展迅速,但實踐中仍面臨多重現實約束。不少業內人士認為,ESG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包括,ESG投資以間接投資為主,綠色信貸在綠色金融中的占比超90%,ESG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綠色標準不統一,產品統計口徑不同,影響細分行業之間的可比性;信息披露不規范、虛假披露等問題并不鮮見。
其中,洗綠、綠色通脹等現象較為嚴重。光大興隴信托發展研究與戰略管理部副總經理袁吉偉向記者表示,ESG投資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監管政策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承諾缺乏有效驗證機制,導致ESG投資領域容易出現洗綠問題。
具體來看,部分金融產品存在名不副實、夸大宣傳的問題。“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很多金融產品名字中帶有ESG、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等詞語,但實際上只是制造營銷噱頭,金融產品投資管理過程中根本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ESG因素。”袁吉偉表示。
另外,投資策略未能有效落實也是典型洗綠行為之一。金融產品銷售文件列明了多項ESG投資策略,但是金融機構并沒有實際執行這些策略,而是采用了其他投資策略。
此外,部分金融機構誤導宣傳金融產品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投資績效。“部分金融產品聲稱,能夠有效降低碳排放或者對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但是并沒有明確的具體衡量指標,或者實際披露的衡量指標經過人為篡改,欺騙投資者。”袁吉偉說。
對此,工商銀行行長劉珺表示:“ESG理念要得到更廣泛認同,必須言之有物,具有可信賴的確立依據和統一的確立標準,同時還要行之有效,能夠得到科學、客觀、準確的價值評估和驗證。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能夠在解決ESG分歧和糾紛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可以增強ESG信息的透明度與可信度,為確立并驗證ESG主張的實際效益與價值貢獻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中國ESG研究院院長柳學信建議,一要盡快制定法律,規定強制性信息披露規則;二要盡快確定科學合理的ESG信息披露的規則體系。
展望未來,劉珺表示,需對全球ESG發展進行戰略性、整體性再思考再定位,尤其要關注一些關鍵發展要素,包括技術紅利的現值要顯著提高,全球議題與經貿沖突的協調機制要盡快建立,ESG主張的確立依據和價值驗證機制要繼續完善,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創新要在ESG發展中貢獻更大力量等。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表示,目前,ESG已經被監管機構寫入相關文件,金融機構在授信時不僅要關注信用風險,還要關注環境、社會風險,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對于銀行來說,要從組織架構與管理體系入手,在能力建設方面下功夫,對投融資流程進行氣候、環境風險壓力測試。
(責任編輯: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