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日前,多家商業銀行均在2024年的三季報中披露了相關進展和成效。在普惠金融方面,各家銀行都加大了普惠信貸供給,并加速推動數字化轉型進程,進一步擴大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
加大拓展力度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2.58萬億元,同比增長14.69%。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余額8.64萬億元,同比增長29.82%,占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26.70%。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42%,較2023年下降0.35個百分點。
從已披露的三季報中可以發現,各家銀行都持續加大普惠金融拓展力度,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較快。例如,中國農業銀行的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人民銀行口徑)余額為4.59萬億元,年增量突破萬億元,余額、增量保持同業首位;普惠型小微貸款客戶數455萬戶,新增102萬戶;民營企業貸款余額6.56萬億元,新增1.11萬億元。中國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3.2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484.61億元;普惠金融貸款客戶337萬戶,較上年末增加19.50萬戶。中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23.23%,貸款戶數約140萬戶;為超過3.8萬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授信5548億元。
記者還注意到,國有大型銀行今年繼續下調了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普惠信貸經理告訴記者,該行的存量小微貸款客戶數量每年都會有一些波動,但整體能夠實現正增長。她認為,拓寬客群的兩個有效途徑就是拓寬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以及走進小微企業園區、深挖園區企業的貸款需求。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股份制商業銀行仍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截至9月末,中信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882.25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31.49億元,貸款增速高于該行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有貸款余額客戶數30.50萬戶,較上年末增加2.14萬戶。截至9月末,浙商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329.03億元,較年初新增127.76億元;貸款戶數14.79萬戶,較年初新增0.81萬戶。
政策利好頻出
為實現普惠信貸供給保量、穩價、優結構,更好滿足小微企業、涉農經營主體及重點幫扶群體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今年3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貸工作的通知》。
保量,即保持普惠信貸支持力度。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聚焦小微企業經營性資金需求,合理確定信貸投放節奏,力爭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增速的目標,同時力爭實現涉農貸款余額增長、脫貧地區貸款余額增長。
穩價,即穩定信貸服務價格。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小微企業、涉農貸款定價管理,根據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涉農貸款利率水平。加強服務價格披露,做好充分告知,確保小微企業、涉農經營主體了解其實際承擔的融資成本。
優結構,即優化信貸供給結構。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增強對小微企業法人服務能力,加大首貸、續貸投放,擴大服務覆蓋面。加強小微企業、涉農專屬產品開發,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服務專業性。支持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對于農戶經營性貸款,可參照小微企業續貸條件開展續貸。積極開發小額信用貸款產品,推廣隨借隨還的循環貸模式,靈活便捷地滿足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農業轉移人口等群體的資金需求。
但是,由于小微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弱、經營不確定性大,在實踐中,出于貸款發生不良后被追責的擔憂,基層信貸人員常有“惜貸”的現象。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此前盡職免責難以落實到位,主要是缺乏明確的、可量化的標準、邊界。如果免責標準過于寬松,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如果標準過于嚴格,就起不到作用。
為進一步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信貸管理機制,推動普惠信貸持續健康發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今年8月份印發《關于普惠信貸盡職免責工作的通知》,將適用對象擴大至小型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和農戶等重點領域貸款,細化免責、追責情形,切實為基層信貸人員松綁減負,解除敢貸、愿貸的后顧之憂。
董希淼建議,應持續開展對銀行機構的督導,通過現場檢查、窗口指導、內部座談等方式,倒逼銀行進一步完善內部機制,優化激勵約束機制,探索普惠信貸各環節盡職情形的基本認定標準,通過明確盡職、免責邊界問題,將盡職免責、容錯糾錯等原則落到實處,最大程度打消基層客戶經理的顧慮,讓基層機構和客戶經理“敢貸、能貸、愿貸”。
多位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微企業經營靈活多變,融資需求呈現規模小、頻度高、時間急的特點,傳統信貸政策往往不足以充分貼合他們的實際經營需要。這不僅需要商業銀行提供更多支持,也需要地方平臺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實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近年來,宜春市城投公司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截至目前,共融資授信35.15億元,其中銀行貸款7.97億元、中期票據21.92億元、政府專項債券2.74億元,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民生項目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今年9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做好續貸工作 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一是將續貸范圍從部分小微企業擴展至所有小微企業,貸款到期后有真實融資需求,同時存在臨時資金困難的小微企業,均可申請續貸支持。二是明確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和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及農戶經營性貸款等均可以續期。三是將續貸政策階段性擴大至中型企業,期限暫定為三年。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續貸業務有助于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壓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穩定企業經營與發展預期,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方面有重要意義。此次優化續貸政策,有助于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服務能力,讓更多企業獲得金融支持。
服務創新升級
普惠金融,“普”是目標,“惠”是關鍵。實現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兼顧“普”與“惠”,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普惠金融體系。
基于當前已經取得的成果,普惠金融如何提質再升級?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陸磊表示,“政策取向+金融機構服務”是發展普惠金融的兩大支柱,一方面要有政策,另一方面還要有金融機構的服務,缺一不可。
在政策層面,政策設計突出發展重點,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促進城鄉區域平衡協調發展,增強社會公平和機會均等。健全管理制度和落地督導,引導金融機構用好用足貨幣政策工具、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金融工具。
在金融機構層面,金融機構的服務創新與升級是普惠金融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突出特色化服務功能,加快健全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確保信貸資金直達小微企業,聚焦痛點難點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另一方面,要用好技術,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據引領,推動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例如,中國建設銀行不斷豐富金融服務場景,截至9月30日,“裕農通”APP平臺注冊用戶1833萬戶,較上年末增加467萬戶;“裕農貸款”余額2920.6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965.08億元。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深化全方位一站式綜合服務,構建普惠金融“信貸+”綜合服務模式,通過“1+N”客戶服務團組,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主辦行服務方案,依托“郵儲易企營”平臺,積極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浙商銀行加快建設數字普惠,堅持“線上+線下”模式,推廣以“數科貸”“數易貸”“數字化合作項目”為核心的“1+1+N”數字化業務產品服務體系,截至9月末,“數科貸”新增20.14億元,“數易貸”新增13.56億元。
為了讓信貸資金精準直達有融資需求的困難企業,相關部門正陸續作出新的嘗試。10月1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召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動員部署視頻會議提出,通過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深入園區、社區、鄉村,全面摸排融資需求,形成“兩張清單”,把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推薦給銀行機構,銀行機構及時、精準對接,實現信貸資金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
10月25日,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推出的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正式上線試運行,該平臺主要服務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經營主體。陸磊表示,我國的普惠金融特別是數字普惠,在全球保持著領跑地位。目前,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持續提高,金融改革發展成果也惠及了越來越多的群眾。
業內人士分析,下一步,金融機構將重技術應用、重落地實效。具體來看,探索普惠金融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交叉融合,加大金融科技研發投入,開發個性化金融產品,提升數字化獲客能力,打造數字普惠金融平臺等將成為工作重點。
(責任編輯: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