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福利久久久精品,99视频/这里只精品24热在线,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多銀行備戰2025年“開門紅”

2024-11-21 07:10 來源:經濟參考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蔡情)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多銀行備戰2025年“開門紅”

2024年11月21日 07:10    來源: 經濟參考報     □記者 向家瑩

  搶抓存貸款業務 蓄力科技、普惠等領域優質項目

  多銀行備戰2025年“開門紅”

  2024年行至尾聲,2025年銀行“開門紅”籌備工作已經開始。記者從多位銀行從業人士處獲悉,目前已有多家銀行開啟年底收官及“2025開門紅”相關工作。與往年不同,伴隨息差的持續壓縮,今年銀行的規劃重點放在了“降本增效”上。對公投放聚焦服務實體經濟領域,持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個人零售業務則重點營銷存款、理財、銀保等產品。

  “開門紅”通常是搶占市場份額、提升業績的關鍵時期,一般在每年一季度。期間,銀行會對存貸業務、中間業務、不良貸款處置等業務領域加大資源傾斜力度。盡管近年來這一概念在“平滑信貸投放月度波動”的要求下有所降溫,但仍是銀行實現全年信貸總量合理增長的重要階段。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開門紅”旺季營銷活動是商業銀行傳統營銷活動,銀行通過這一營銷活動,在年底做好項目儲備,在年初加大、加快信貸投放,實現早投放、早受益。

  當前各家銀行“開門紅”工作進度不一。截至11月19日,江蘇如皋農商銀行、湖南洞口農商銀行、貴州貴定農商銀行、廣西蒙山農商行、浙江民泰銀行等地方銀行均召開了“開門紅”啟動會,并進行了公開宣傳。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的進度則稍緩。

  “我行近期辦了動員大會,部署了收官和‘開門紅’工作,目前的主要任務其實是抓存款,也算是今年收官,完成后才是‘開門紅’的啟動。具體的經營目標還在等總行下發,往年重點都是信貸投放,今年可能在理財、信用卡、銀保產品、消費貸這些領域也有相應要求。”華北一股份制銀行信貸經理告訴記者。

  對公業務一直以來都是信貸投放“大頭”。從今年的信貸投放環境來看,目前有效信貸需求整體仍偏弱,但與此同時,新的增量政策正在帶來有效信貸需求的形成。面對明年對公信貸投放,各家銀行正在積極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獲取更多優質信貸資源,其中“兩重”“兩新”“五篇大文章”仍是重點優質項目儲備重點領域。

  上海銀行副行長俞敏華在“2024年上海轄區上市公司三季報集體業績說明會”上透露,該行正在積極對接各級政府機構、各類重點園區、各級協會商會,獲取重大項目信息,排摸客戶需求,推進項目落地,為開門紅做好準備,目前資產項目儲備充實,其中約六成項目為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

  “預計明年會更加注重優化信貸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能,做到有增有減,增的是服務普惠小微、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減的是在一些落后淘汰領域從緊配置金融資源。”一大行北京分行信貸經理對記者進一步表示,一些受到政策鼓勵的政府融資項目也會獲得優先服務,例如保障房、城中村改造等。

  對于地方銀行而言,立足當地仍是關鍵。黃平農商行在2025年“開門紅”啟動會上提到,貸款業務方面,要堅守支農支小定位,加大有效信貸投放,穩住貸款市場,持續增厚“三農”底色,并全力滿足各類消費需求。

  零售業務也是銀行“必爭之地”。過去幾年,上調存款利率、發放優惠券是銀行零售業務中常見的“開門紅”營銷方式。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調存款利率的銀行寥寥。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分析稱,在當前銀行業經營整體承壓的背景下,為了控制資金成本,現階段銀行不再單純依賴上調存款利率來吸引客戶,而更多是“降本增效”。抓好零售業務“開門紅”工作需要更注重服務創新方案、爆款產品、特色化增值服務的投放,并重視用戶體驗提升、品牌推廣活動等的全面融合。

  在招行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該行資產負債管理部總經理李俐表示,明年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重點是調整好結構,包括“大力推動零售貸款的增長”,在負債端也會繼續加強成本管控,要繼續大力推動獲客、推動場景拓展,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結算性存款的增長。招行財富平臺部總經理厲明東同樣強調,會更加重視把資產管理規模(AUM)和客群的持續增長作為該行零售發展的基本盤,并利用金融科技去拓展服務半徑。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記者,近期出臺的一系列增量政策對于穩定明年經濟增長等具有積極作用。為了更好抓住發展機遇,服務實體經濟,銀行提前布局“開門紅”。“從信貸投放來看,信貸資金仍然會圍繞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投放,特別是近期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銀行業在業務發展中也需要尋找政策帶來的機遇,如回購增持再貸款等,做好信貸投放結構調優。”

(責任編輯:蔡情)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