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惠民保在全國快速鋪開,無論從參保人數、還是入局公司,都可稱得上是一大現象級產品。隨著市場發展逐漸趨于理性,經營模式不斷走向成熟,并非所有惠民保產品都能在市場上長期存續。
近日,復旦大學發布《“以退為進”:惠民保產品研究與觀察——基于73款停售惠民保產品的分析》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284款地方性惠民保產品中,73款產品停止運行,占比約為25.70%。停售產品中,3款產品未正式運營即停售,48款產品存續1期,17款產品存續2期,4款產品存續3期,1款產品存續超過4期。
這73款停售產品有哪些特征?導致停售的原因又有哪些?這些問題無疑值得市場參與者關注。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許閑表示,經過對停售產品的研究,停售背后原因各異,產品難以為繼的情況并不是主流,相反停售一定程度上是市場自我優化和升級的表征。
73款停售產品畫像
截至2023年11月15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推出284款惠民保產品。從時間維度上看,從2015年推出首款惠民保產品到2020年迎來市場爆發期,惠民保市場增速逐漸放緩,2021年新增83款惠民保產品,2022年新增72款惠民保產品,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1月15日新增27款惠民保產品,市場逐步由爆發增長轉向平穩推進。
報告顯示,統籌層次、上線時間、運營模式等多元因素影響了惠民保的表現。
統籌層次更高面臨的潛在參保人群更多,平均停售率相對更低,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產品整體發展。停售的73款產品統籌層次顯示,城市定制產品平均停售率為50.61%,省級統籌產品平均停售率為20.83%。統籌層次更高面臨的潛在參保人群更多,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產品整體發展。
產品上線時間同樣影響了惠民保的運營表現。數據顯示,2020年上線的產品中超過半數的產品停售。目前,后期上線產品運營表現相對良好,但由于運營時間較短,運營表現需要持續觀察。上線時間同樣影響著產品存續周期。運營1期的產品中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線的產品占比分別為68.75%、22.92%和8.33%。
“政府參與+多家共保+經紀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的運營模式增強了產品的可持續性和普惠性。政府部門的參與延長了產品存續周期。停售產品中共同承保模式的產品更少,且存續時間表現更優。第三方平臺的參與同樣有助于產品良好運營。
報告分別統計了財險公司、壽險公司、養老險公司、健康險公司和農險公司的退出情況。整體來看,停售產品涉及30家財險公司,12家壽險公司,3家養老險公司,2家健康險公司和3家農險公司。
停售原因包含這幾點因素
報告拆解73款產品停售背后,有政策導向、市場競爭和市場判斷等多重因素。
惠民保市場發展和變化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指導。2023年11月,國家金融監管管理總局發布《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禁止養老保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業務,并明確業務范圍超出規定的養老保險公司應當在3年之內完成變更。養老險公司承保和參與的惠民保產品受到政策影響做出動態調整。
惠民保作為1年期的健康險產品,政策發布后,平安養老、泰康養老、大家養老等養老險公司調整業務布局,停售了單獨承保的惠民保項目,并退出了共同承保的惠民保項目。報告數據顯示,平安養老在早期快速布局后退出市場,停售產品超過10款;泰康養老和大家養老分別有4款和2款產品退出。
此外,隨著惠民保運營逐漸成熟,安徽、福建、湖南、河南、黑龍江等地在政府要求下,將多款惠民保產品合并運營,以減少市場無序競爭。以安徽為例,安徽省自2020年開始共推出10款惠民保產品,在2024年度所有產品都并入省級統籌的“安徽惠民保”,導致整體停售率達到90%。
市場競爭中,消費者“用腳投票”正在促使惠民保產品做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優化迭代。以亳州市為例,2020年推出了毫惠保和亳州保,均運行一期。原因可能在于市級產品的消費群體有限,不能維持惠民保產品基本的運營成本;以及兩款產品在保障內容上各有優劣,無法徹底代替另一款產品。
參與主體的市場判斷和布局選擇同樣影響了產品表現。市場發展早期,各參與主體對產品設計和運營仍在探索,對于市場的判斷能力不足,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度尚需提升,隨著市場逐漸成熟,惠民保將展現出更優異的表現。數據顯示,2020年產品停售率超過50%,而2021年和2022年的停售率持續下降。
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各參與主體主動進行產品迭代以適應市場需求。以東莞為例,人保財險在政府的指導下,對已經運營兩個周期的東莞市民保進行了下架處理,并推出了莞家福和莞康無憂兩款新產品承接和迭代。這兩款新產品在費率和責任方面都展現出了明顯的差異化特點,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許閑表示,惠民保在經歷了初期的快速發展后,正邁向一個以規范和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新階段。未來,通過在產品定位、設計和運營方面的不斷優化,惠民保將實現質效并重的穩健發展,更好地服務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與健康中國戰略實現。(記者 涂穎浩)
(責任編輯: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