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明超 編輯 吳曉婧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過去兩年多的基金高速發展浪潮中,一場轟轟烈烈的造星運動隨之展開:眾多基金經理王冠加身,被冠以“女神”“男神”“一哥”“一姐”“成長股獵手”乃至“國民基金經理”等稱號,以短期高收益為噱頭,吸引了大量投資者購買,不少新發基金一日售罄,輕松募集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
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進入2022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調整,絕大多數權益類基金“跌跌不休”,尤其是此前被投資者追捧的明星基金,在市場風格突變之后,投資者虧損加重。
王冠墜落 爆款基金虧損多
對于過去兩年追捧爆款基金的投資者來說,進入2022年以來,在市場震蕩調整中,突然發現他們昔日追捧的投資明星,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基金經理頭上的王冠,幾乎一時間全部黯淡無光。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7月至2021年底的一年半時間內,首募規模超30億元的主動權益性基金共有245只。從上述基金的業績表現看,截至2022年2月15日,成立以來依然獲得正收益的基金僅有42只,占比不足兩成。
與之相對應的是,上述時間段成立至今虧損超過10%以上的基金多達125只,更有33只基金成立以來虧損20%以上。
在行情較好時,大型基金公司往往是基金發行的絕對主力。從上述爆款基金成立以來的業績表現看,在上述一年半時間內,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發行的18只爆款基金中,截至今年2月15日,有17只處于虧損狀態,其中7只基金跌幅超過15%。另一家同期發行了16只爆款基金的頭部公司,成立至今虧損超過20%的基金多達5只。
基金造星 王冠是如何加身的
過去兩三年,在結構性行情中,基金公司的整體業績表現突出,基金公司的造星運動也在轟轟烈烈地展開。
基金造星,宣傳先行。宣傳之道,要占領高地。
站在上海陸家嘴的環形天橋上,迎面就能看到巨大的基金公司宣傳海報。家住浦西但在浦東上班的董小姐發現,不知從哪天開始,她上下班乘坐的地鐵二號線上,基金公司的宣傳海報,已經逐漸取代了此前流行的植發和電商廣告,成為這座金融中心的廣告商“新貴”。
在浦東世紀大道地鐵站,這座人流量巨大的四條地鐵交匯的地鐵站內,在基金發行高峰期,幾乎每個立柱上都是基金公司的宣傳海報,“醫藥女神”“消費一哥”等類似的宣傳口號隨處可見。
家住鄭州的小張告訴記者,大約一年多前,當她打開手機App時,經?梢园l現基金公司的廣告,支付寶上也會頻頻推薦基金,身邊人也開始不斷有人給她推薦基金,最終在懵懵懂懂中加入了購買基金的大軍。但她最近開始不停抱怨自己虧了錢。盡管只虧損幾千塊錢,但卻讓她對投資基金心有余悸。
需要說明的是,在基金公司的推廣中,往往只呈現基金業績亮麗的一面,投資者并不能看清投資全貌。在介紹基金經理時,往往會選取對營銷有利的時間節點,給投資者以超高收益的假象。
例如,某基金經理正在發行新基金,在介紹他的過往業績時,往往會截止到2021年底的市場高點。投資者不知道的是,如果截至最新日期,在今年以來的下跌之后,其長期業績表現就會大打折扣。另外,管理時間不足3年甚至不足1年的基金,在宣傳時甚至會用年化收益率做推廣。
在過去兩年來的基金造星運動中,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的消費基金經理被包裝成“國民基金經理”,在新發基金中一舉吸引了1300億元資金認購,創下了當時的基金首發募集紀錄。但投資者不知道的是,該基金經理管理時間最長的基金,從2010年底至2018年底,在長達8年的時間內,總回報僅有62.7%。盡管該基金經理能力圈以白酒為主,但很多投資者被其產品宣傳打動,奔著“國民基金經理”的噱頭而去,甚至買入了該基金經理管理的創新未來基金,結果短短一年出頭的時間,凈值就虧掉了三分之一。
滬上某基金分析人士表示,絕大部分基金經理并不具有獲取阿爾法的能力,業績好更多是來自于貝塔行情。但在基金公司的宣傳中,往往會被包裝成有獲取超額收益的股神。“投資者關注的最重要指標就是業績,這也導致了基金公司的造星運動盛行,很多公司紛紛把主動型基金做成了主題型基金,依靠極端操作押注賭未來。”
王冠之重 如何破解“造星”沖動
進入2022年以來,伴隨著市場的震蕩,一頂頂投資明星的王冠開始跌落。
基金公司為何如此熱衷于造星運動?這要從其基金行業的相關利益鏈條進行分析。
在基金投資利益鏈條中,涉及基金公司、公司股東、基金經理、基金銷售和投資者等多方面的利益。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只有把資產管理規模做大了,基金管理費才能增加,基金公司利潤才能增加,基金經理也會有更多收入。
擴大資產管理規模,上述各方都有天然的動力。從基金營銷的發展現狀看,打造明星管理人往往是最簡單粗暴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華南某公募基金經理分析稱,在基金銷售過程中,買賣雙方對投資的理解有較大差異,買方對投資風險收益比往往缺乏足夠認知,在信息存在巨大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會被收益預期所迷惑,而忽略了隱藏的風險。
從過往投資歷史看,在投資者瘋狂追逐短期回報的時候,往往已經處于行情的階段性高位了。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在市場火熱的時候發行新基金,借助投資者的入市熱情,能夠輕松募集到大量資金。但隨著基金規模的持續增長,對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帶來巨大挑戰,當超出基金經理的管理邊界后,最終容易陷入業績的泥淖中。
現實中,在高點密集發行基金的結果,往往是投資者虧錢,基金公司管理費大幅增加,基金公司股東喜笑顏開,挨罵最多則是基金經理。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相對于基金經理,基金公司的責任更大。很多明星基金經理的王冠,無疑源于基金公司的強力推動。
滬上某績優基金經理曾對記者透露,在市場行情如火如荼時,他堅持不發新基金,公司高管沒有責怪他,這讓他感到非常欣慰。他說:“在牛市中不趁熱打鐵發新基金,公司高管會面臨股東方的巨大壓力!
當市場下跌之后,王冠之重,讓基金經理不堪重負。如何破解基金公司的造星運動?在業內人士看來,有必要對基金投資的相關利益方實行一定的利益捆綁制度。
業內人士建議,從具體的利益捆綁方式看,首先要有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強制跟投制度;鸸卷毮贸稣娼鸢足y買入新發基金,基金經理也要拿出相當比例的可投資資產買入新發基金,將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和投資者的利益深度捆綁。另外,基金公司或基金經理在贖回基金時,同樣需要強制公告。比如,近期深陷輿論漩渦的某醫療主題基金,該基金所在的基金公司曾在低點申購了該基金,但在2021年上半年的市場高點全部贖回,在市場高點也沒有有效限購,最終基金公司賺了錢卻讓投資者遭遇了虧損。
(責任編輯: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