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9日訊 由中國經濟網聯合中國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說》節目于今日播出,本期節目的話題是“走出理財誤區 提升‘財商’‘財技’”。平安理財市場總監姚芳表示,工薪家庭需要養家、養娃、養老,都希望有辦法能快速積累財富,但風險與收益同源,任何追求財富速度或規模的手段,一定相對激進。
姚芳提醒大家要樹立正確的理財觀:
一是理性看待收益。既不能迷信歷史收益,也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一方面,歷史收益不代表未來,不要把歷史收益和未來收益相提并論;另一方面,工薪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需要兼顧流動性和安全性。
二是理財著眼于長期。“我說的長期,類似于長跑,不要在乎短時間的快與慢。”姚芳解釋稱,比如目前銀行理財普遍在提供目標年化收益率3%-5%的解決方案,雖然多數是3個月、6個月、1年的定開產品,但如果隨時都能買入,著眼于長期,復利的回報依然可觀,同時兼顧流動性和穩定性,不失為是一種穩穩的幸福。
至于如何看待波動和風險測評,姚芳認為,受基本面、資金面和投資者情緒等多方面影響,波動是市場的基本屬性,既不存在沒有波動的市場,也不存在沒有波動的理財。只是在剛兌時代,理財階段性的波動被隱藏了;凈值化時代,資產管理打破剛兌,有明確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已成為歷史,波動從隱性走向顯性。“沒有一只產品能夠完全避免波動。”姚芳說道。
姚芳稱,“理財產品基于產品風險收益特征建立資產配置及投資策略方案,有一套嚴謹的評價標準來設立產品的風險等級;普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可匹配購買的產品風險等級就不同。”她表示,正常情況下,客戶每年要更新一次風險評測,這是金融消費者了解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手段之一。
姚芳認為,面對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服務時,產品管理人、銷售渠道以及投資者本身三者都需要盡可能保持審慎,需要加強KYC(注:Know Your Customer,充分了解客戶)和KYP(注:Know Your Product,產品風險評估)的能力建設和打通應用,真正找到金融消費者和理財產品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從某種意義上講,資管機構的管理理念和投資者的理財理念,都面臨升級,也需要雙向奔赴。
節目簡介:
《金融消保大咖說》節目是中國經濟網聯合中國平安為積極配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工作,號召廣大網友爭做金融好網民,普及金融基礎知識、提升金融消費者素養,推出的金融消費者素養提升系列公益課堂,2022年-2023年共播出10期。節目旨在傳遞科學的投資理財理念,防止人民群眾受騙上當,引導金融消費者正確使用金融服務,倡導理性消費投資。
(責任編輯: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