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年來,我國非法集資案件高發頻發,嚴重危害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指導下,中國經濟網策劃推出系列宣傳教育短視頻節目——《明辨是“非”》,節目將以各類典型的非法集資案例為主要題材,開展防范非法集資知識普及和風險警示,提升全民“防非”意識和能力。
入住養老機構已經成為重要的養老方式。然而,有些老年人給養老院交了錢,還沒等住進去,養老院的老板卻已“跑路”,幾十萬的養老錢也打了“水漂”。
近年來,一些不法個人、企業打著“養老服務”“健康養老”等名義,以“高利息、高回報”為誘餌非法集資。在眾多養老類非法集資的案件中,大多數投資者是中老年人,他們被誘導投資所謂的高額回報養老項目,最終不僅遭受經濟損失,還造成精神傷害。
監管部門日前公布的一起非法集資案例顯示,李阿姨花了十幾萬在一家養老院預付了床位費,養老院表示,錢投的越多,能享受的折扣就越大,住宿條件也越好。不僅如此,對方還承諾兩年內將繳納的床位費連本帶息全部返還。李阿姨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親朋好友,大家爭先恐后交了錢,都以為自己撿到了便宜。然而,還沒等李阿姨和親朋好友入住養老院,開發商已經拿著錢“跑路”了。后來,李阿姨才知道,這家養老院早就資不抵債,對方許諾的還本付息都是營銷話術,目的就是非法吸收老年人的資金。
像這樣打著“養老”旗號的非法集資還有不少。既往案例顯示,其主要表現為以提供“養老服務”、投資“養老項目”、銷售“老年產品”、享受“旅居養老”為名,誘騙老人,非法吸收資金。
此外,還有以提供“以房養老”為名的非法集資。不法分子通常以老年人為作案對象,瞄準的是長輩們的房子,他們假借國家“以房養老”政策名義虛構保險理財項目,獲得老年人信賴,再設置復雜合同架構,如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委托合同等,讓老年人難以識別其中套路,進而忽悠老年人將房產處置權交給“理財公司”。簽了合同的老年人剛開始還能獲得收益,等不法分子卷錢跑路后,房子也將被強制過戶,導致錢房兩空。
北京市犯罪學研究會金融犯罪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姚東在接受中國經濟網的采訪時分析稱,有些人進入老年階段,選擇投資理財以保證自己的財富增值保值。騙子利用老年人社交圈減少等情況,像子女一樣,去關心關注老年人,最后恨不得喊“親爹”“親媽”,給予老年人各種服務和照顧。
事實上,打“感情牌”的不法分子贏得老年人的信任后,往往聲稱自己有好的投資渠道,騙取老年人將養老金交到他們的手上,或者以業績不達標會被開除等理由“賣慘”,誘騙老人投資。
“騙子在學習,我希望老年朋友也能活到老學到老,多學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投資風險意識。這種金融方面的知識,不一定需要非常專業的,可以學習一些宏觀金融知識。”今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依法把所有的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姚東表示,當老年人在投資一個項目的時候,可以詢問機構有沒有監管部門,如果沒有,它一定是違法甚至涉嫌犯罪的項目。
在此,中國經濟網再次提醒老年群體,一定要提高警惕,高回報肯定伴隨著高風險,千萬不要抱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賺一把就出來,好多有這樣想法的人都越陷越深,最后血本無歸。老年人不要跟風投資,也不要輕易跟陌生人簽合同,投資理財方面要多和子女商量咨詢,或者咨詢專業機構。
如遇類似事件,大家可以多問問自己,如果真有這么好的事,為什么他們自己不投資,反而把機會讓給非親非故的陌生人,他們圖的是什么?相信天上掉餡餅,地上就會有陷阱。老年人看中了他們給的利息,他們盯上的卻是老年人的本金。
防范和遠離非法集資,別做下一個受害者。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收看中國經濟網防范非法集資系列視頻節目《明辨是“非”》。
(文中案例所涉及人物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