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始,滬港深基金就成了最搶眼的一類產品,多只基金收益已達10%,也因此受到了市場資金的積極追捧,許多滬深港基金已暫停大額申購。但筆者要提醒投資者的是,如果你買滬港深基金是想配置港股市場,那就不能僅僅看基金名稱就下單,一定要看看基金的實際持股情況。
舉個例子,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恒指與國企指數分別以9.24%和10.28%的漲幅,領漲全球主要股指,這使得前期提早布局的基金公司開始收獲成果,其凈值上升也給客戶帶來了回報,同時新增資金源源不斷涌入,有的公司僅旗下滬港深類基金規模就已突破百億。
與此同時,也有個別滬港深基金今年以來是虧損的,如上海一家公司旗下滬港深基金截至2月17日的凈值增長率為負。原因何在?很簡單,因為該基金沒有重配香港市場,其前十大重倉股全部是A股公司,并且是中小創公司。
雖然滬港深基金并非不能買A股,但在發行這類基金時,各家公司均是將投資港股作為其主要賣點,又因港幣緊盯美元,并宣傳投資此類基金可以對沖本幣貶值風險等等。事實上,大部分滬港深基金在成立后,也確實將港股作為重點配置對象,尤其是港股在經過了2015年的大幅下跌后,估值處于歷史底部區域,在2016年處于緩慢爬坡過程,正是介入良機。如前海開源基金去年以來發行了10余只滬港深基金,均重配港股市場,不僅體現了此類基金的特色,也收獲了業績,并打響了自己的品牌。但市場上同樣有搭順風車發行,結果還是固守A股而讓投資者踩坑的。
所以,基金公司的產品設計還是需要純粹一點,指向性明確一點,以方便投資者選擇。
居民資產轉向海外配置會是個長期進程。據有關統計數據,當前我國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中海外資產占比不足2%,而日本和韓國這一比例分別達15%和20%,因此,深度耕耘海外產品,未來必會迎來爆發。
(責任編輯: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