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披露完畢的公募三季報中,盡管天弘、工銀瑞信、易方達、建信、華夏等公司依然穩坐管理規模的排頭陣營,但仍不可忽略的一個現象是,一些2010年后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已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在管理規模增速前二十名的基金管理機構中有15家都是較新的面孔,公募新勢力正在崛起。
次新公司規模增速搶眼
資訊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包括具有公募資格的券商資管和保險資管在內,已發行有公募產品的基金管理機構共122家,管理規模合計超過11萬億元。
不容否認,在這122家機構中,依然是強者恒強的狀態,前十大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已經占據了全行業的一半以上,天弘、工銀瑞信、易方達、建信、博時、南方、華夏、招商、嘉實、中銀等“大牌”基金公司的地位難以撼動,單是第三季度,天弘和建信的管理規模就增長了逾千億元。
不過,若從規模增速上看,次新基金公司,以及新進公募領域的券商資管、保險資管已有部分顯現出了快速增長的勢頭。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在管理規模增速前二十名的基金管理機構中有15家都是較新的面孔,成立于2014年6月的紅土創新基金高居榜首,規模季度增速高達11倍,緊隨其后的華融證券、新疆前海聯合規模增速也均超過了100%,這兩家公司分別于2013年底獲批公募資格和2015年8月剛剛成立。
還有長安、中航、先鋒、嘉合、泰康資管、華潤元大等也在三季度實現了管理規模的快速擴張,與二季度末相比,增長幅度在40%-80%不等,位居行業前列。其中,中航基金和先鋒基金都是去年五、六月份才成立的基金公司,至今年三季度末,兩者的公募管理規模分別為5.98億元和31.46億元,此番光景與2010年、2011年成立的基金公司剛起步時不可同日而語。
從規模排名上,上升較快的也以次新基金公司為主。資訊數據顯示,華泰(上海)資管成為了最大的黑馬,排名一舉上升43位,最新排名79位,管理規模為155億元。而中國人保資管、紅土創新、新疆前海聯合、格林、東方紅資管、泰康資管也實現了規模排名的較大幅度增長,均上升超過9個名次。
貨基助力但放眼權益
而快速發展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背后大股東銀行、保險公司的鼎力支持;二是這些公司基本都得益于貨幣基金的大規模擴張。
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公布公募基金市場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募貨幣基金凈值總規模已超過6.3萬億元,相比二季度末,增加1.2萬億元,增幅近24%。
雖然與天弘這家擁有余額寶的“巨無霸”無法匹敵,貨幣基金規模增加較大的也多是大型基金公司,但次新基金公司中亦不乏快速增長的公司。
在三季度貨幣基金規模排名的“前二十大”榜單中,平安大華、國壽安保雙雙上榜,兩者旗下貨幣基金規模分別為1416億元和883億元,列第十三位和第十九位,單是三季度的增長就達到了334億元和241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平安大華和國壽安保都屬保險系基金,在資深基金研究人士王群航看來,保險系基金公司先天就帶有謹慎且追求穩健的基因,因此在固收方面更有優勢,首先的發展方向也是固收業務,“本分”做好后再擴大到其他方面。
而前文提到的規模增速較大的次新基金公司中,紅土創新、華融證券、中航等也都主要是依靠貨幣基金助力“超車”,如紅土創新三季度就先后發行了兩只貨幣基金。據多位基金渠道人士介紹,今年貨幣基金市場環境較好,新基金公司為了快速站穩腳跟,發行貨幣基金便成了最容易的選擇,但他們也補充指出,單純依靠貨幣基金的次新基金公司依然難解生存困境。
事實上,次新基金公司也多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如財通和九泰在“定增”業務發力,前海開源則專注“滬港通”產品等。今年三季度,這些基金公司依然在特色業務上深耕,相關產品規模繼續位居行業前列,只是不能掩蓋的事實是,在偏股型產品普遍表現較好的背景下,特色產品的規模大多有所減少。
東方紅資管是今年三季度較為顯眼的大贏家,資訊數據顯示其三季度管理規模較二季度末增加了160億元,達645億元,位居行業第四十位。權益類產品是該公司的主打,其中,“陸港深”基金三季度增加了239億元,偏股型基金增加了152億元。
“良好的業績才是基金公司權益類產品的最重要推手”,11月2日招商銀行一位理財經理這樣介紹道。
長安基金投資總監陳立秋11月2日透露,他們公司接下來的業務重點就是偏股型公募基金,近兩個月內會連續發行。今年三季度,該公司已連發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A、C份額合并計算),合計“貢獻”規模約6.86億元。
陳立秋認為,現在看,股票市場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因此在公司權益類產品既往業績不錯的情況下,還是能夠獲得包括機構在內的投資者認同。
(責任編輯: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