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子公司”儼然已是基金業的一個熱詞。日前證監會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從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子公司名錄顯示,目前已有7成基金公司已經設立境內子公司,不過卻有4成以上的基金子公司是踩著門檻成立的,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旗下子公司情況顯示,其盈利并不樂觀。
7成公司設立子公司
名錄顯示,截止今年11月,共有62家基金公司設立了從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的子公司,這意味著目前89家基金公司中,已有近7成基金公司設立了子公司。
自去年11月,工銀瑞信、嘉實、平安大華三家公司設立首批子公司以來,子公司已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去年最后兩個月就設立12家,今年以來不同規模的基金公司也是爭先恐后。10月份南方基金子公司南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設立以后,在三季度末公募資產規模在千億元以上的7家基金公司均已設立子公司。而次新基金公司也不甘落后,道富、東海、興業3家今年才成立的基金公司和德邦、紅塔紅土等5家去年成立的基金公司均已搭上了設立子公司的班車。
而沒有在境內設立子公司的基金公司共有27家,其中13家為2010年以后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而銀河、泰達宏利等基金公司成立雖早,不過卻至今未設立。中加、上銀、英大和鑫元4家新基金公司均提交了境內子公司的設立申請,且已被受理。此外,交銀施羅德、上投摩根、海富通、華寶興業4家公司的子公司則是未選擇在境內成立,而是落戶香港。事實上“赴港產子”也是基金子公司的一大趨勢,已有20多家基金公司在香港通過子公司的形式謀求業務發展,包括嘉實、易方達、華夏、南方、海富通在內的基金公司子公司更是獲得了QFII資格,探索基金業務的新形式。
4成子公司踩線成立
盡管大家都“趕趟兒”,不過在實力上仍然有差別。
從注冊資本來看,嘉實基金的子公司注冊資本高達3億,領先競爭者一大截,興業和南方的子公司注冊資本則均為2億,民生加銀、易方達、招生、大成的注冊資本則不少于1億。其中,興業基金是今年才成立的新公司,公司注冊資本為5億元,由興業銀行與中海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于2013年4月獲證監會批準,其中興業銀行出資4.5億元,占注冊資本的90%,中海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出資0.5億元,占注冊資本的10%。而民生加銀子公司則在今年7月宣布增資,注冊資本由5000萬元增加至1.25億元,成為首家增資的子公司。
相比之下,注冊資本僅2000萬元的則有28家,占子公司數的比達到45%以上。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中規定,“子公司的注冊資本應當不低于2000萬元人民幣”,這也意味著,這28家是踩著注冊資本的下限成立的,而其母公司則大多數為中小基金公司。
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目前相關法規并沒有將注冊資本的高低作為限制其業務開展的標準,但這與股東的支持力度及資金實力都有密切的關系。而且不可否認,不少中小基金公司本身業務發展就處于不太理想的狀態,缺錢是很可能的事,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沒有錢用于發展子公司,不過為了不失先機,不落后于人,也競相成立基金公司。
子公司盈利不樂觀
日前暴露的部分基金子公司的盈利情況似乎也從側面印證著上述說法。
根據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止10月底,非公募資產規模已至1.09萬億元,在這一年的時間里整體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不過從單個個體來看,基金子公司差距或許仍然不小。日前有上市公司的非公開發行預案就曝光了部分基金子公司的經營成績。中郵創業旗下基金子公司首譽資管今年前三季度營收244萬元,虧損近323萬元,入不敷出;國金通用旗下子公司千石創富前三季度營收105萬元,盈利5.76萬元,剛剛踩上盈虧線。兩家子公司分別于今年1月和去年12月獲批,前者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后者則為2000萬元。兩家子公司的業務規模并不大,業務進展似乎也面臨著不少困難。
此外,由于基金子公司加速成立,子公司業務飛速發展,監管部門也越來越認識到風險在積聚。11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關于加強專項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基金子公司規范專項資產管理業務,加強風險管理。有分析人士稱這將使得基金子公司熱降下來。不過,就在11月份,就有安信、浦銀安盛、寶盈等6家基金子公司獲批,為年內單月獲批子公司數量第2的月份。